Spotify Audio Normalization 可能會損失音樂動態範圍

外孫女
4 min readJan 26, 2019

--

吃飽太閒疑神疑鬼,覺得 Spotify 的音質變差了。一連串的測試後發現若開啟 Audio Normalization (標準化音量) 可能會影響音檔的動態範圍。

Audio Normalization 就是讓音樂檔案的音量大小趨近一致,因此收聽的用戶就沒有音量不一致的困擾的功能。

TL; DR

若不想壓縮歌曲的動態範圍,將 Spotify 的 Audio Normalization 關掉或使用 Quiet 的 Normalization 音量級距。

Normalization volume level

Loudness War

唱片圈有個著名的 Loudness War 現象,指的是音樂製作人傾向加大混音後的音量,因為更大的響度會有更好聽的錯覺。響度加超過一定程度就必然壓縮到作品的動態範圍,但是為了比其他人的音樂大聲,有許多音樂製作人還是催落去了,這就是 Loudness War 的缺陷。

The Loudness War: Background, Speculation, and Recommendations 論文表示更大的響度並不影響銷量,聽眾在比較不同歌曲時也不明顯偏好大響度的歌曲,聽眾更喜歡高動態範圍的音樂,低動態範圍的歌曲透過低解析的音響或訊號源上播出來會明顯更難聽。

即便如此,這四十年來,新發行唱片的響度都是一直增加、動態範圍也是越來越小,下面這張圖橫軸是動態範圍、直軸是響度。 (Taylor Swift’s ‘1989’ Is Louder Than AC/DC’s ‘Back in Black’)

https://dynamicrangeday.co.uk/

Spotify Audio Normalization

回到主題,Spotify 採用的 Normalization 方法是目前音樂播放軟體最常見的 loudness normalization,先計算歌曲的平均音量 (ReplayGain) 再依據使用者選擇的 Normalization volume level 增益或減益至一致的音量標準。

  • Loud — equalling ca -11 dB LUFS (+6 dB gain multiplied to ReplayGain)
  • Normal (default) — equalling ca -14 dB LUFS (+3 dB gain multiplied to ReplayGain)
  • Quiet — equalling ca -23 dB LUFS (-5 dB gain multiplied to ReplayGain)

注意到除了 Quiet 之外都是增益,歌曲的響度受到 Spotify 的增益就如同前面 Loudness War 提到的響度拉高的影響 — 動態範圍變小。

以下是我側錄 Spotify 的半波形圖,比較圖的上半部是開了 Normalization (Volume level: Normal),下半部是關掉 Normalization。

低響度段落
高響度段落

在歌曲低響度段落確實看不出有影響,但在響度較高的段落動態範圍就有被壓縮了,不是非常明顯,但仔細看跟仔細聽的話就發現得了。

--

--